2016年7月18日,中國建筑發布公告,稱其香港上市中國海外發展有限公司擬有條件收購中信股份目標公司全部已發行股本及中信股東貸款,買賣雙方初始交易對價為310億元,被稱為2016年度建筑業內規模最大、影響最大的并購案。2016年7月29日,中國中鐵與中鐵二局擬實施重大資產置換及以資產認購中鐵二局非公開發行股份事項獲得證監會無條件通過。2016年12月1日,安徽水利發行股份吸收合并安徽建工集團有限公司并募集配套資金暨關聯交易的重大資產重組事項獲得中國證監會無條件通過。經評估,此次吸收合并標的資產預估值約為31.36億元。此外,還有寧波建工12.6億元收購中經云、綠地集團9.6億元收購江蘇省建等,均引起了業內不小的震動。
仔細研究以上案例,不難發現,其收購與被收購的主體均是國有企業,而且其收購成功的基礎均是“優勢互補”,以利于進入優勢領域。這一點,在2016年的特級資質申請方面也已經表現無遺。數據顯示,2016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核準發布的十三批建設工程企業資質資格名單中,申請獲批特級資質增項的國企數目遠超民企,而且建筑業僅有的幾個“三特級”企業也都是國企。這意味著,在行業環境發生重大變化的關鍵時刻,國企憑借著對政策的敏感,已經開始通過簡單有效的方式——強強聯合、延伸產業鏈,來增加市場競爭的籌碼。
而與此相對應的是,2016年年初,業內人士一直擔心,隨著行業凈利潤率不斷下滑,因資金鏈斷裂、管理不善或難以承接到工程等原因,中小建筑企業破產數量或將激增,大型建筑企業收購中小型企業的風潮也將出現,但事實上并沒有發生。這一方面說明,在新形勢下,多數企業已經看到了行業發展的大趨勢并在積極通過轉型獲得新的發展機會;另一方面也說明,在行業需求結構尚沒有發生根本性改變之前,企業普遍的應對策略仍將偏保守,2017年行業改革的形勢依然較為嚴峻。